a

《丝路·青春》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会发言摘编

999.png

新时代舞台艺术的重大成果  艺术实践教学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九大刚开过不久,我院创作的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分别在大连、沈阳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上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丝路·青春》发挥了育人、科研、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的多元功能,是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丝路·青春》是歌颂“一带一路”的正能量、主旋律的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思想性。《丝路·青春》很精致、很壮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体现了社会的审美价值,受到了观众和文艺专家的一致好评,具有鲜明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丝路·青春》为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学生搭建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艺术实践教学的大舞台,拉动了20多个专业,3000多名学生参加或参与演出,学生的艺术技能、艺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空前提高,具有显著的教育性和育人性。《丝路·青春》是学院自编、自导、自演、自制、自创的大型舞台剧,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艺术传统,传承与创新高度融合,数典继祖,新颖别样,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丝路·青春》是一部大思路、大手笔、大投入、大制作并收到大效益的舞台艺术作品。《丝路·青春》的成功源于音乐、舞蹈、服装、道具、LED等创作团队的反复修改、不断打磨以及立志出精品的艺术创新精神;源于700多名演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吃大苦、耐大劳的排练和演出;源于各级领导和专家对《丝路·青春》的充分肯定和客观评价,使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丝路·青春》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大艺的创始人,《丝路·青春》总策划、总撰稿、总导演王贤俊董事长眼光敏锐,高瞻远瞩,敢为人先,科学决策,他亲自领导、深入一线具体指导以及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体演职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丝路·青春》是新时代舞台艺术的重大成果,是艺术实践教学的重大突破,是大艺人向社会奉献的艺术精品,以此表示大艺人不畏艰辛,勇于开拓,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信心和能力。

遵循王贤俊董事长要全面开展对《丝路·青春》进行学术研究的要求,我们把七个立项研究课题负责人的发言稿印发给大家,以期对《丝路·青春》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艺术实践教学有更大的推动。

编  者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新时代舞台艺术的重大成果  艺术实践教学的重大突破 编者

 

1.阐述《丝路·青春》文学剧本创新性的创作 甘竹溪1

2.《丝路·青春》实践教学规范管理的策略研究   4

3.论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的价值体系 许安国8

4.《丝路·青春》动画专业LED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戴金玲12

5.论大型舞台剧目《丝路·青春》艺术审美特征 曲立昂16

6.《丝路·青春》服装专业剧目实践教学的成效及启示  21

7.高校原创剧目牵引下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5

 

附件1: 

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震撼省城  29

附件2: 

大连艺术学院原创舞台剧《丝路·青春》在人民大会堂上演  韩群、王莹34

附件3: 

从青春视角呈现丝路风貌 韩群、臻青36

 


阐述《丝路·青春》文学剧本创新性的创作

传媒学院  甘竹溪

 

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是我校原创的大型实践教学剧目,我作为文学剧本的创作者之一,就文本的创作与修改进行阐述。

一、创作背景

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以来,几年间,世界各国人民积极响应,一个个彰显着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的跨国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体现了中国大国担当的责任感。而在这样的历史洪流当中,在一个个“一带一路”的建设项目当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年轻人的身影。80后,甚至90后往往成为了这些项目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年轻人的新思想、新理念为古老丝路精神和国家战略注入了新活力和新血液。中国年轻人,乃至世界年轻人关注“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已然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新现象。这一情况为《丝路·青春》的文本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大连艺术学院,除了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之外,作为一所艺术类高校更承担着服务社会、塑造学生品质与灵魂的重任。学院在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举全院之力打造一部既能体现实践教学成果,又能紧跟时代步伐的作品,在实践教学剧目的排演过程中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塑造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具有时代意识、具有社会与国家责任感,是《丝路·青春》一剧的重要创作初衷。同时,由于剧目的题材可以归类为“主旋律”题材,剧目的创作也希望借此机会对主旋律题材剧目开展创新性创造,进行一次深入的实践与探究。以上种种都是《丝路·青春》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动意。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大连艺术院要创作一部完全原创的、以学生为创作演出主体的、以展现丝路精神与青春理想为主题的剧目的构思,逐渐清晰起来。

二、叙述视角的创新性选择

《丝路·青春》的文学剧本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对于叙述视角的选择和对于剧目的定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不断修改、不断打磨的过程。

作为一部展现当代年轻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剧目,其受众主体显然是当代中国年轻人。在文学剧本的创作上,叙述的视角被设定为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而为了能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风貌呈现出来,也为了能合理串联起不同地域的歌舞段落。大学生的专业被设置成了艺术专业。于是,以当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沿古丝绸之路方向艺术采风的情节主线被确立起来,而以青春的视角去面对厚重历史的表述方式也明确起来。至此,《丝路·青春》一剧确立了在典型环境下塑造典型人物的构思方向。

在文学剧本的具体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增加学生的戏份,力图使全剧都是通过学生的视角、青春的视角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展现出来。为此,我们经过几个版本的修改,削减了原本存在的老师这一角色的戏份,增加了学生自身与“一带一路”建设更为紧密更有深度的情感联系。这一点在第二篇章的情景表演《远方的父亲》中有所体现。众所周知,构建戏剧性的情节除了具有规定情境、矛盾冲突等方面的元素,人物形象与人物内心动作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在情景表演《远方的父亲》中,我们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与父亲作为远洋货轮船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构建成了二元的矛盾对立点,在表现了奋战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人们的伟大的同时,也勾勒出了深沉动人的父子情谊。这样的情节设计具有情感的代入感,从而避免了传统主旋律题材剧目耳提面命式的说教意味。

三、文本修改的创新性方式

众所周知,电影因其一次性印在胶片之上而不得修改而被称为是“遗憾的艺术”。但舞台艺术则可以通过不断的排演、修改从而不断提升艺术效果。《丝路·青春》文学剧本的创作过程,伴随了整个剧目的排练演出过程。文学剧本的创作随着大连——沈阳——北京三地多场次的演出,不断修改打磨。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学院发挥了综合性艺术大学的优势,跨学科跨专业进行交流,使得创作出来的文学剧本可以满足整场演出中音乐、舞蹈、舞台美术、服装乃至实践教学各个组成部分的要求。具体人物对话,我们也借鉴了台湾表演工作坊的集体即兴创作经验。在排练场,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在排练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和整理出剧本台词的最佳方案,再由专门负责文案整理的同学进行剧本的规划与整理。这种创作方式是我们在《丝路·青春》的排演过程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种文学剧本的创作方式,也是大艺人对艺术作品不断打磨、不断修改的专业精神的体现。

 

 


《丝路·青春》实践教学规范管理的策略研究

音乐学院   杜  陈

 

《丝路·青春》是我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担当,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充分发挥,《丝路·青春》的排演对学院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里程碑的价值意义。多年来,学院形成了以创作演出为平台,以舞台为课堂,以演带练,以演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这是将学生从掌握演唱和演奏技能,提升为具备个人独立思维、情感意识和表演素养人才的必要课程,也是学生从被动训练到主动演绎的必经之路。

一、《丝路·青春》实践教学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避免打乱仗,避免盲目性,从而使实践教学更加科学化,而通过科学化的管理逐步提高师生的艺术技能。具体体现在:

第一,规范管理有助于构建“学、演、赛、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做到改革与创新授课方式,合理编排课程与排练时间,编制授课大纲与教材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剧目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彰显学院办学特色,不断创作推出新的剧目。

第二,规范管理有助于保证大型剧目的演出效果。剧目排演在实践教学的实施与质量监控过程是不容忽视的。一台大型舞台剧涉及创作团队、演出人员、后勤保障、服装设计、舞台监督、道具筹备、场地环境、课程调整等方方面面的人员与工作,为保证顺利协调,需要有专业人员及机构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才能保证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从而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

第三,规范管理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课堂恰恰应该是课堂与实践的学演一体化平台,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做大型演出的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宏观层面,将排练场、大剧院作为课堂,听国家级、世界级的大师课,感受团队合作,在一场场演出中历练精品,不断打磨积累的经验都是在教室的课堂中学不到的。微观层面,我们通过大面积的采访,可以看出每名参演学生洋溢出的学习热情和排演过程中的专业飞速进步,也是教室的课堂中看不到的。

二、以《丝路·青春》为例开展教学规范化管理的调查分析

主要针对学生参加大型剧目排练的积极性;规范课程管理与授课形式改革;大型剧目对学生自身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大型剧目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排练组织管理工作等方面展开调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交响乐团、舞蹈团、合唱团、服装设计组、道具制作组、剧目保障组的学生与教师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反馈单330份,有效率94.3%。

通过采访我们得到师生的反馈信息:

2016级音乐表演张凯旭同学,他是圆号专业,他说:“在乐团排练中,得到了我国著名圆号演奏家王冠老师的亲自指导,专业进步非常大”。民乐学生在第二专业选修大提琴、贝斯的,通过排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完全能够很好地胜任演出,学生们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还有萨克斯专业于河泳、冯帅銘两位老师,在指挥高大林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自学巴松;竹笛专业陈佳老师拜师王冠老师学圆号,胡文杰老师自学中提琴等,经过几年的乐团演出锻炼,现都已成为乐团的中心骨干力量。

研究结论:

1.学生们对于大型剧目教学和舞台艺术实践授课形式的积极性很高;

2.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学生对自我定位、职业规划、专业技能的提升有了更清晰的目标;

3.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专业技能和授课形式得到提高与拓展,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三、大型剧目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策略

1.开展分层次教学,为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

为更好地保证剧目排练时间,解决乐团拔尖学生与普通学生不能统一授课的问题,提出策略为:依据学生专业水平与个人就业意向进行分层次分方向授课,即在各专业方向中再分为A、B、C三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为乐团专业才智优秀的学生设计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并为拔尖人才建立“一生多师”的授课制度,在舞台上、灯光下,全方位进行新授课模式的体验。

对于未能参加演出的学生,通过将经典剧目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与教材中,教授学生相关内容;通过教学音乐会的形式,让没参加实践演出的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排练观摩教学,使没有参加演出的学生观摩学习等。

2.采取多种授课方式,灵活认定授课学分,调动学生参加演出的积极性

第一,采取网络授课,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第二,邀请省内外音乐表演艺术家定期举办讲座,撰写学习报告认定学分;第三,对于主要演员与参与演员有不同的学分认定方法;第四,规范实践教学考试评价过程,科学认定学分。

3.规范剧目教学管理,将经典剧目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与教材中

具体做法:按任务、分专业编写实践教学方案;制定教学大纲、课程表、专业课授课计划;规范授课教案;记录实践教学考核资料;整理实践教学成果汇报的相关资料及照片、视频等,将这些授课的优势转变为常态化的教学,形成培养的新体系、新模式和新方法。

4.建立剧目教学的规范管理制度,保障剧目排演顺利进行

第一,建立多主体联动的全员管理机制。比如音乐学院、传媒学院、美术学院、服装学院等单位,根据每个单位在剧目教学中的特殊性,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第二,建立多层面统筹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比如剧目教学整体团队,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等团队的负责人,根据自身团队的特殊性,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建立多元化考核与评价管理机制。比如老师考核学生,学生也可以考核老师,机关单位考核评价教学单位,教学单位也可以考核机关单位等,建立合理科学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管理机制。   

《丝路·青春》是我院实践教学的又一部力作,也开启了学院对剧目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探索剧目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探索高校剧目教学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为学院长期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推动高校服务社会探索一条新路。


论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的价值体系

传媒学院  许安国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有赖于各子系统的精湛与优秀;同理,我院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的成功上演,绝不仅仅是某个方面、某个部分的单独给力,而是整个价值体系的成就。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有一套完整的价值链——高屋建瓴的政治价值、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历久弥新的传播价值、便捷高效的育人价值。

一、高屋建瓴的政治价值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以“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理念,为发展中国家崛起、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发展发出了中国倡议,提出了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浓缩了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智慧,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对这样一个重大倡议,作为高等院校,是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还是反映敏锐、积极作为?以王贤俊董事长为总策划、总导演、总撰稿的学院创作团队,以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眼光,作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在很短的时间内高效运作,迎难而上,使《丝路·青春》如期上演,用艺术的形式,生动地演绎了“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现实画卷,热情地礼赞、讴歌了“一带一路”的博大情怀,深刻地揭示了“一带一路”的主旨与内涵,为党的十九大献上了一份厚礼。可以说,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是一部紧扣时代脉搏、表现重大主题、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蕴含着巨大政治价值的佳作。     

二、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

所谓审美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审美效能;凡是能够引起人们审美感受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就是因为它具有审美价值的特质和属性,它用美的音乐、美的舞蹈、美的服装、美的道具等,给了观众美的享受。

(一)动人心弦的音乐美。音乐美贯穿于整个剧目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叙事,塑造形象。如序曲中的沙漠主题音乐,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古丝路场景和张骞出使西域的音乐形象;第四乐章的歌伴舞《梦在飞》音乐,塑造了即将奔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的同学们的兴奋、欣喜、欢乐、激动以及跃跃欲试的群像;第二篇章的音乐,塑造了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群体形象。二是善于抒情,表达情感。无论是“抒共商共建之情”的孟加拉国《脚铃舞》+中国《单鼓舞》音乐,还是“抒传统友好之情”的巴基斯坦歌伴舞《美丽的国土》音乐,或是“抒大国担当之情”的《倡言》音乐,抒情都体现得非常充分。三是优化旋律,高扬主题。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适时跟进,渲染主题;浓墨重彩,深化主题”三个层次,把主题推向了高潮。如尾声中的歌舞合唱《满江红·千年之约》,从极具震撼力的音乐中,我们听到了中国倡议的铿锵,听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鼓点,听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群山轰鸣……音乐把主题推向高潮,也把观众带入了沉思与遐想。

(二)气势恢弘的舞蹈美。舞蹈,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具有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教育和启迪的功能。《丝路·青春》的舞蹈,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华美的《盛唐乐舞》,舞出了盛世文明的经典篇章;绝妙的“反弹琵琶”,定格了大唐文化的永恒符号;阳刚的《郑和下西洋》,舞出了海上丝路的壮怀激烈;欢快的《课桌舞》,舞出了青年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报效祖国的炽热情怀。还有如《泰国长甲舞》《美丽的国土》《西域风姿》《西班牙舞蹈》等,都生动地表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三)流光溢彩的场面美。《丝路·青春》的舞台场面美轮美奂——灯光与LED的精准配合,构成了炫丽多彩的舞台背景;道具与内容的相辅相成,衬托出情节的形象生动;服装与舞蹈的激情碰撞,演绎出一幕幕耀眼夺目、光彩照人的唯美画面,令人震撼。

三、历久弥新的传播价值

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表明:大学既是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又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是一部政治价值巨大、文化内涵深厚、社会导向正确的主旋律剧目,它的成功上演,正是大学服务社会、引导舆论、传承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生动实践,具有极大的传播价值。初步统计,国家级媒体新华网、光明网、中新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外省市媒体如北京的“千寻生活”、上海的“东方头条”、广东的“今日新闻”、山东的“党报头条”、搜狐网、hao123以及本省市媒体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大连日报、大连电视台、大连晚报等几十家媒体、网站、微博等刊发、转载了《丝路·青春》演出的消息,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最近,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出重要部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已写入党章。这说明,宣传“一带一路”是个长期的任务,也印证了《丝路·青春》历久弥新的传播价值。可以预见,随着《丝路·青春》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以及本校教师的研究成果陆续在各地刊物发表,《丝路·青春》的传播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显现。

四、便捷高效的育人价值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我院《丝路·青春》剧目,正是遵循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与习主席的要求高度吻合。举全院之力倾情打造的《丝路·青春》,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多媒体、服装、道具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台前幕后共三千多名学生参与,涉及二十多个专业。广大师生在这个便捷高效的平台上尽情挥洒,施展才华,把理论变成了实践,把知识转变为能力。传媒学院担任舞台朗诵的学生李向丽说:“《丝路·青春》的排演机会珍贵,舞台难得,收获满满,终生受益”。董事长王贤俊的总结一步到位:“灯光下、舞台上,是学生实践最好的场地,一生多师、多元教学、优势相长,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师生们是真正的受益者。”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著名剧作家刘星等专家学者,对《丝路·青春》剧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总之,《丝路·青春》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合力铸成了《丝路·青春》的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丝路·青春》动画专业LED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传媒学院  戴金玲

 

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以交响乐、合唱、独唱、表演、朗诵、音乐剧、舞蹈、LED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呈现于舞台,在大连、沈阳、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多场精彩演出,观众们好评不断,其中“气势恢弘、美轮美奂”的语言就点明了LED技术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

第一,LED丰富舞台演出内容。舞台表演艺术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舞台演出、舞台照明、舞台美术、舞台声效以及舞台道具等等。当今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带动着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现代技术的介入,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表现出无限的表演空间,使舞台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LED作为舞台表演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丰富了演出的内容,为观众提供了表演本身之外的信息。同时,现场观众通过LED大屏幕摆脱了单一、固定的视角,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反应,在视觉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新鲜感。

第二,LED活跃舞台演出气氛。在演出中,LED大屏幕已经作为舞台美术中极其重要的构成元素出现,形成了新的美学功能。大屏幕出现与演出节目相匹配画面,代替了布景功能。所营造出的虚拟画面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比实景更有气氛。LED通过与表演主题相关的画面,对观众进行一种感受的唤醒和启发,让观众在表象之外感觉到了更多的东西,调动了观众情绪,活跃了演出气氛。

第三,LED完善舞台演出效果。伴随着影像设备的技术发展,使以前传统布景所无法实现的景象,用LED电子显示屏来实现则显得十分轻松自如。LED在画面的变换上,瞬间就可以完成画面的转换。通过技术手段,可以用LED播放任何可以想象到的画面,动态的、静态的、写实的、写意的、内容多姿多彩,效果也更为生动逼真。不但给观众带来新的完美享受,而且形成了新的期待和审美联想,完善了演出效果。

基于以上重要作用,我们17人的LED制作团队对整个剧目每个章节收集素材300余个,最终制作特效视频46个,每个视频修改多达数十次,可以说工作量相当大。但是通过这次实践,也培养和历练了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正如董事长所说:“舞台上、灯光下,是老师和学生最好的实践场地;一生多师、教学相长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方式。”

简述制作经历与大家分享:

一、细研脚本,注重同步性

《丝路·青春》紧扣时代脉搏、表现重大主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对LED的制作要求很高。制作者需要熟知“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内涵,领会全剧的主题和特色以及每章表达的主题内容,并在技术处理上做到LED与剧情和音乐舞蹈相结合。我们每个制作者对剧本进行反复研究,与创作人员不断探讨,认真了解导演意图,了解作品内容,了解演出细节,确保演出中灯光、色彩、剧情、造型、服装、道具、布景有机融合,才能使LED与剧目融为一个天然整体。

二、收集素材,注重准确性

“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多,风土人情元素复杂,时间跨度大,使我们的素材收集成为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按不同沿线国家分成小组,分头查找大量的网络与书籍文字资料,收集图片素材上千张,视频素材300多个,有些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元素,我们就去实拍图像,把握素材使用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收获巨大,我们建立起《丝路·青春》剧目的资料库,同时还学习了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一带一路”延伸国家的文化艺术特点、风土人情,充实了自己的内在艺术素养,为LED后期编辑与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屏互动,注重艺术性

为了使舞台多姿多彩,效果生动逼真,LED的主要亮点体现在我们采用了人屏互动的渲染方法,突出舞台演出的艺术性。

如第二篇章中情景剧的泰国港口旁停靠的中国船只,为更好地展现剧情,让舞美与舞蹈承前启后,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一气呵成,体现人屏互动的效果,对素材要求很高。这类素材网上也极少,为保证效果,我们采用3D 建模Photoshop贴图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平面与后期软件中一点点拼图合成。但由于制作中模型较大,转角较多,进行渲染时遇到较大困难,时间技术上也增加了很大难度。通过我们反复多次地研究与修改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最终形成了较佳效果。

又如第三章《西班牙舞蹈》,开始的构思是放置西班牙斗牛场背景,但因为舞蹈时长为4分15秒,静态的背景不能表现出西班牙舞蹈的活力,斗牛的血腥场面也不适合整场效果。反复调整后,改为开场幕布随着音乐缓缓拉开,显露出欧式宫廷柱廊,水晶吊灯伴随着音乐旋转,徐徐落下。通过对照真实图片进行3D建模,同时采用optical flares光效插件,将原本隐藏在阴影中的舞台和灯光律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动中有静,动静融合的设计弥补了前几稿中画面呆板,舞蹈者和LED大屏幕的艺术融合,充分展现出《西班牙舞蹈》特有的奔放和热情。

四、特效制作,注重技术性

《丝路·青春》舞台表演完全被LED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所武装,运用新技术与电脑制3D MAX制作相结合,3D软件建模与后期软件相结合,给舞台设计赋予了新观念、新方法,使舞台美术表现出形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运用技术上的特效制作,形成了空间的流动美,使观众、剧场、演员之间形成艺术共鸣。

如第一篇章中《倡言》,大屏采用水墨的风格制作,水墨的动感都是在AE中一帧帧调出来,通过主屏与副屏不同形式的展现,相互融合达到最佳效果。又如尾声中副歌部分花海的设计,采用AE后期特效合成,呈现出的效果将节目推向了高潮。

这些动画特效,其实每个章节中都有。为了保证技术性和效果性,我们团队的老师与学生没日没夜地抓紧制作,希望将完美的画面呈现给观众。

大型舞台剧LED制作,最终目的是烘托舞台表演效果,LED背景显示做到与舞台灯光、音响、道具、剧本创意和演出阵容的充分结合,与剧情和表演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使得舞台表演更加美轮美奂、赏心悦目,保证舞台效果的最大化。在整个项目的制作中,我们享受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涉及的教师、学生都受益匪浅。对于这类的实践教学,我们将做好总结和后期资料的整理归档,反思不足,做好后期讨论与提升工作。今后,我们专业将以项目为牵引,加强实践教学,不断促进教师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论大型舞台剧目《丝路·青春》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学院  曲立昂

 

一、艺术体裁形式特征

对于“一带一路”题材内容的表现,应该说从舞台艺术作品的体裁形式上可以有多种选择途径,诸如:混声合唱、交响曲、舞剧、音乐剧、话剧等不一而足。但是,最终体裁选择——乐舞形式却是创作组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即与文学相比较而言的“非语义性”和与绘画及雕塑艺术相比较而言的“非具象性”,决定了音乐艺术要传达具体而鲜活的思想和内容必须借助于其他姊妹艺术相配合,诸如文学脚本(歌词、朗诵词)、舞蹈、舞台美术等。

盛世享乐舞乃中国历史上的明显可寻之规律。六代之乐、西汉武帝时期的相和大曲、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建国后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实则艺术体裁形式仍为乐舞)等皆可为证。唐代宫廷宴乐《十部乐》中的《天竺伎》《龟兹伎》等就是丝路兴盛、中外音乐舞蹈文化交流的很好例证。

二十一世纪现当下,中国政府所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展现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虚怀若谷,满怀善意,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格局和伟大意义。激情豪迈的大艺人精心打造的《丝路·青春》应运而生,以盛唐歌舞大曲体裁之旧瓶,装当下“一带一路”之新酒,不仅古今文化艺术血脉相承,而且形式内容密合无间,达到了艺术体裁与表现内容的完美结合。

二、剧本文学结构特征

通观《丝路·青春》的文学脚本可以明显看出:该作品在“序曲+四个篇章+尾声”的六段结构中,实则按照唐代歌舞大曲结构:散序(引子)、中序(主要段落)、破(总结和高潮段),即

A 结构:“序曲(散序)+四个篇章(中序)+尾声(破)”。

B 主线:“回眸——塑魂——传韵——追梦——酬志——偿愿”。

暗含起承转合的内在主线,极具内在逻辑性地次第展开,颇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意。

三、作品艺术审美特征

《丝路·青春》作品以标题引领概括各乐章内容,通观整部作品,充盈其间的总体艺术构思就是——“对经典传统艺术体裁继承弘扬基础上的激浊扬清、博采众长、融和交汇、推陈出新”。其艺术审美特征具体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经典传承之美

唐代歌舞大曲作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音乐品类,它集中体现了盛唐时期以来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既是盛唐国力昌盛的显现,又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大曲中的《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阵乐》虽然已成历史绝响,但我们仍然可以凭借从唐诗及相关历史典籍中的生动记载而想象其当初演出时的精彩盛况。《丝路·青春》对这一体裁的传承及再现,将歌(诗)、舞、乐有机统一,不仅有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守护,更体现了大艺人对于盛唐荣光过往的虔心致敬和对现当下中国大国和平崛起的由衷歌颂。

(二)创新求变之美

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对于舞台艺术发展的变革作用是若干年前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随着以LED为代表的舞台美术形式迅速普及,以其特有的蒙太奇艺术手法所制造的梦幻逼真的舞台背景效果,极大丰富和强化《丝路·青春》的主题及表现力。同时,在歌、舞、乐三位一体为主的表演框架内,创新性地加入朗诵及舞台情景表演,并一直作为统领全剧的情节贯穿舞剧始终。既达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演出效果,又巧妙地将“一带一路”的高度政治性意义与舞台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结合得水乳交融,不露斧凿之痕。

(三)高度融合之美

总体而言,强调事物间和谐共生,互融互通、平等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外“融和”概念范畴共同的核心思想。《丝路·青春》高度“融和”之美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体裁形式要素间的“融和”

《丝路·青春》的整体艺术构思展现过程中,乐舞中歌曲、舞蹈、音乐之间并非自立门户,各行其道,简单拼凑的大杂烩。乃是在主题音乐的总体贯穿之下,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和声乐歌曲的唱词(多媒体画面及舞台美术的烘托对于作品艺术效果的提升亦功不可没)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只有协同合作,才能发挥乐舞艺术体裁的最大效能和作用。

2.艺术表现手段间的“融和”

在作品具体的艺术表现层面,表现手段之间的“融和”的运用可以说俯拾皆是,随处可见,现仅以下例予以说明:

交响乐队中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竹笛、二胡)、特性乐器(筚篥、手鼓、非洲鼓)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声音效果上,更体现在表现风格的准确传达上。尤其在配器上,作曲家既突出了相应音乐段落的民族性、地域性、国别性特征,又不使其过于突兀,毫无违和感地做到了配器为表现服务,表现为风格服务,风格为审美及主题思想服务。

综上所述,《丝路·青春》艺术体裁形式要素和艺术表现手段之间的综合运用所揭示的高度融合之美,从艺术哲学(美学)的角度来讲,即是通过《丝路·青春》剧目的舞台呈现,通过歌、舞、乐等三种主要表现手段之间及各自内部多种元素间的对比与融合,艺术性地再现了“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多元民族文化并存,共荣、共同发展的核心性内涵。

 

(四)恢弘大气之美

《丝路·青春》剧目的舞台艺术呈现所体现出的恢弘大气之美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多小时时长的演出时间和八百多人的演出阵容上,更突出体现在下述三方面:

1.主题立意高远深邃

首先,从主题上看,“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从理论提出到实践,愈发显露出这一理论的正确与伟大。同时,在党的十九大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新党章,《丝路·青春》在主题立意上的前瞻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可见一斑!在目前国内艺术团体如此众多的相同、相近类别的舞台剧目中,《丝路·青春》能够最终胜出,笑傲同侪,凭借的是其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其次,从立意来说,《丝路·青春》是真正的青春版“一带一路”,标题既寓意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和辉煌过往,又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和“一带一路”共同成长,使命在肩,舍我其谁,无可匹敌的青春气息。

2.服装布景美轮美奂

舞台美术包括服装、道具等,通过高科技的声光电,同时结合传统的手工精心打造,与台词(剧本)以及音乐、舞蹈风格匹配度极高,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历史场景与现实中民族及国家服饰文化的原貌,视觉效果令人信服而极具说服力。

3.音乐风格恢弘壮阔

整部作品音乐史诗性气势磅礴(《前奏曲》《满江红·千年之约》);同时,又不失精致婉约(水墨江南的依依惜别更显情感的温柔与真挚)。整台舞剧音乐绝非偏执一端,安于一隅的小家之气,它彰显出当今世界中国言出必践,全域性负责任的大国气派,恢弘大气之美呼之欲出!

4.舞蹈语言气质翩跹

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舞蹈的深入研究与高度提炼,包括对中国古代舞蹈风格的准确拿捏,以及对现当代年轻人肢体语言和精神风貌的精准再现,方使得整部乐舞作品世人惊艳,气质斐然!

四、结论

大连艺术学院举全院之力精心打造的大型舞台剧目《丝路·青春》,以乐舞的形式,通过歌、舞、乐三者的精妙结合,借助于朗诵及舞台美术的有力烘托,艺术性地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和“一带一路”正式提出以来所带来的惊人的、可喜的变化。通过年轻人的视角,展现出了当代中国人时不我待,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歌颂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真挚情感和责任担当。《丝路·青春》的艺术审美特征正是凝结于乐舞经典传统艺术体裁之中,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作用呈现出的基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辩证统一基础之上的创新求变、高度融合、恢弘大气之美。

 

 

 

 

 

 


《丝路·青春》服装专业剧目实践教学的成效及启示

服装学院  巴  妍

 

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对于人才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就是实践教学部分对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国家教育部大力倡导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都需要不断更新、发展和改革。项目引导式实践教学就是在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时,将项目引导法运用其中,运用项目引导的基本原理,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管理的实际案例中,让其领悟到真正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任务与过程

服装学院自接到《丝路·青春》项目服装与服饰化妆造型筹备任务以来,迅速反应,积极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相关工作。成立《丝路·青春》大型实践教学项目组,结合每位老师的特长,主动承担各个节目服装、服饰的筹备工作。分三次完成舞蹈演员及朗诵、主持人等近300人的量体任务,完成相关数据的整理及号型划分、归档。做到整体有计划,实施有步骤,阶段有成效。

1.做好理论研究,使整体统筹有的放矢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服装与服饰相似度很高问题,为做好整体设计,服装学院全体参加苏文灏老师主讲的《“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服装与服饰分析与比较》讲座,从理论研究入手,作为后期完成整体服装与服饰统筹工作的基础。设计、工艺、表演及形象设计三个教研室针对各自承担的部分多次讨论,反复研究,力求舞台效果的完美呈现。

2.与课程相结合,项目为引导,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整体筹备过程中,包括三次演出后递进的修改与调整,服装学院综合所有本阶段专业课程内容及完成剧目实践教学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达到课程与项目100%对接。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方式,结合工作室及校企合作资源,全力协调整体项目与固有教学内容的结合与拓展。涉及服装学院一至四年级的27个班级,占服装学院全体学生的75%

针对针织弹力面料多层裁剪问题,服装工艺教研室计划结合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到开展校企合作的“永诚制衣服装有限公司”完成现场教学,利用工厂裁断车间完成面料排料及工业电剪子裁剪。以剧目实践教学为引导,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将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以工厂车间的现场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3.全程跟踪,做好保障及总结

基于《和平颂》多次演出的经验,针对《丝路·青春》剧目的特殊性,其涉及服装、服饰的类别、数量极多,因此,专门成立了保障小组,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服装与服饰的跟踪发放、回收、修改、修补等一系列工作。根据每次演出后的节目调整,迅速做出工作安排,甚至连夜完成修改和制作。在项目整体完成以后,做好相关的资料收集及整理,所有涉及教师、学生做好总结,将参与此次项目的收获、经验、不足分别做好后期讨论及反思,针对如何进一步完善项目引导实践教学整理成一套体系和办法,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调整、不断进步。

二、意义与价值

1.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高校服装专业教学的前提是社会需求,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产业发展。服装专业教学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的目标实现服装设计产业一体化。现代服装产业多元化的发展,对服装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学的规范性,同时也要强调灵活性。注重科学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为此,服装教学要特别注意在服装产业需求和教学之间寻求一种真实意义上的协调一致。教学过程要与服装产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服装专业人才,对服装专业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构建具有社会发展特色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2.师生能力双重提高

所谓项目引导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来解决跨专业问题的教学活动形式。实践教学作为服装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任务。以具体的项目作为工作目标,引导实践教学方向计划拟定,并围绕具体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明确学生具体工作能力养成,使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有的放矢。从《和平颂》到《丝路·青春》,针对相对陌生的舞台表演服装领域,我们的师生不断摸索,不断进步,一路前行,这样的“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从根本上达到了教师业务能力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双重提高。

三、思考与启示

1.剧目实践教学是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平台

从“和平三部曲”到《丝路·青春》是学院为我们各个专业提供的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针对整体项目实践教学部分,综合原有专业课程内容和完成项目教学需要,做出相应整体教学计划。灵活教学管理,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方式,结合工作室及校企合作资源,全力协调整体项目与固有教学内容的结合与拓展。第一课堂为传统教学的主体,课程的设置多数单独性大于连贯性,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阶段性的学习对于单独专业课程相对完整,但是从整体能力培养来说,缺乏从始至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以具体项目引导实践教学是艺术类院校各个专业转型发展的重大尝试以及重大突破,是各专业交叉、各二级学院协作的有效方式。以具体工作内容为引导,将具体问题引入传统专业教学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充分协调,使之既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又能以实践教学环节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全面达到专业班级覆盖、专业教师覆盖、专业学生覆盖。

2.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具有指导性作用

对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一个项目的完成,不仅在于承接和完成过程,更要做好后期的资料整理和总结归档。项目整体完成以后,做好相关的资料收集及整理,所有涉及教师、学生做好总结,将参与此次项目的收获、经验、不足分别做好后期讨论及反思,针对如何进一步完善项目引导实践教学整理成一套体系和办法,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调整、不断进步。系统化的归档对于后期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等都将起到指导作用,对于新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学时的调整、教学大纲内容的调整、自编教材的方向与内容等都是极其重要的。

综上所述,对于艺术类高校,以服务社会为前提,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以切实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目的,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我们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在现有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活动中所占比例高于50%。在实际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以何种方法作为载体是实践教学是否成功的基础;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点。以项目为引导介入实践教学的方式,无疑成为满足以上要求的有效途径。项目为牵引,不仅需要每个环节的成果,更需要贯穿始终的精诚合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仅是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对于学生整体协作能力的提升。

 


高校原创剧目牵引下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化艺术管理学院  李  君

 

近些年,大连艺术学院不断推出《汤若望》《樱之魂》《和平颂》等一系列原创艺术作品,逐步形成了“以原创剧目为牵引,产学研、教练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剧目整合编导、传媒、设计、制作、演出等各艺术专业的教科研资源,磨合出一套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独具“大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探讨高校原创艺术商业化奠定了基础。近期,学院又推出了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在原创剧目培养应用型艺术创作人才、舞台表演人才的成功经验之后,开始尝试如何培养文化产业紧缺的艺术管理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新经济下需要有文化创新力的艺术管理人才

2014年之后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除了丰富的物质产品,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产品与服务。好的精神产品与服务不仅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以市场供需规律来进行创作和运营,才能更好地被“人民”所接受。如今,文化艺术以跨界融合的新兴业态,在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催化下,以泛娱乐方式和生活美学的物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除了社会价值,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广泛认可,“文化”成为提振中国经济,复兴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艺术高校是高度集聚的文化智库,有文化选择、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功能,担负着复兴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在新经济背景下,艺术高校的文化创新力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商业规律,兼顾艺术原创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文化创新力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带动作用。因此高校原创艺术资源商业化是一个亟待攻克的现实课题,需要高校改变传统艺术人才培养观,从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和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出发,不仅要培养有市场思维的艺术创作者,更要培养有文化创新力的艺术管理人才。这里所说的“文化创新力”,是指学生在文化产业新兴业态中的管理能力,或学生面对传统产业能够运用文化艺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艺术管理人才文化创新力需要科研支撑

学院大型原创舞台剧《丝路·青春》契合“一带一路”时代主题,不仅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与审美价值,还包含了多元艺术内容和文化符号,为进一步实现高校文化创新功能的价值变现,实现高校原创艺术资源向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是科研支撑作用。

(一)科研支撑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要完成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高校原创艺术资源的商业化,即高校原创艺术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个转化过程,一方面,需要具有“商品概念”的艺术原创力;另一方面,更需要能将艺术资源向品牌概念、消费商品和增值服务进行转化的文化创新力。而高校受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如果对新兴文化产业没有应用性科学研究的支撑,就无法在专业前沿、市场认知、新技能等领域积累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如果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缺乏科学研究,就难以培养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

(二)探索科研成果导入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在原创舞台剧《丝路·青春》项目中,文化艺术管理学院将“如何实现高校原创艺术资源向文化资本、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找到适用的商业运营模式与方法”,作为主要科研任务。围绕着《丝路·青春》剧目,采用“科研项目先导+研究成果进课堂+翻转课堂教学范式改革”的模式,对原创剧目牵引下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进行大胆尝试。老师们针对《丝路·青春》剧目在知识产权开发、网络推广、海外传播、体验式营销、品牌IP化、剧目制作的成本控制与优化等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提请了15个研究计划,有7项入选校级招标课题。这些课题基本覆盖了同类研究领域的前沿,其中《〈丝路·青春〉剧目的文化品牌IP化路径研究》《〈丝路·青春〉剧目体验式营销策略探析》《高校原创剧目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的策略研究》《〈丝路·青春〉剧目移动互联网传播策略研究》等项目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教师的这些科研成果,又转化成12项教学任务被纳入到相关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当中。

三、教学范式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在原创舞台剧《丝路·青春》纳入管理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范式改革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翻转课堂教学范式的课程设计思维

翻转课堂本来是基于新技术的慕课等教学结构创新,其价值在于通过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差异化教学和高阶学习,实现教与学效率的整体提升。在《丝路·青春》原创剧目牵引下,我们不仅将“翻转课堂”做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延伸出以“翻转课堂”的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的教学范式改革,即教学思维、互动模式、师生关系、认知水平这四个维度,来重新设计课程项目和考核标准,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内生学习动力,形成自主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达到最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范式改革的具体做法

首先,是围绕《丝路·青春》剧目,把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规格精准化。比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对剧目进行体验式营销的策划能力和营销活动的执行能力;电子商务专业,要培养学生对剧目的互联网话题传播能力和互联网营销的策划能力;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人文景区的文化旅游产品规划能力和导游服务的创新能力;日韩语专业,要培养学生对外文化交流的资料整理与翻译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采用了情景式教学法,它分5个步骤。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丝路·青春〉剧目体验式营销策划》项目为例。第一步,学生们根据自己对《丝路·青春》剧目的兴趣,以自愿为原则分成道具、服装和表演3个项目小组;第二步,学生们依据《丝路·青春》剧本大纲,自由讨论、确立目标与任务;第三步,各小组制定每个任务项下的具体方法、路径,形成各小组的研习方案和任务执行时间表;第四步,教师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第五步,就是今天现场的项目成果分享环节。比如,“路上奇遇”道具馆小组,策划了融合VR、3D、手工制作等多种手段的互动体验的亲子活动。

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先是改变了知识灌输为主导的线性教学思维,进而以情景式教学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充分利用微信等即时信息交互方式,建立了师生之间新型的互动关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意识、认知水平、活动执行力,在翻转课堂教学范式的改革上,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附件1:

 

大连艺术学院又创高校实践教学新传_hexie_

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震撼省城

文/韩群

 

10月25日,由辽宁省教育厅、大连金普新区党工委、大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大连艺术学院原创、排演的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演出,该剧磅礴大气,震撼省城。

恢弘的气势、美轮美奂的舞台展现,无一不让观看此剧的国际友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好评不断。他们认为,这部剧既有家国天下情怀、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新时代青春气息。这部剧目,从策划、创作到展演,都由年轻的艺术高校大连艺术学院独立完成。该剧展现了大艺把精彩浓缩到舞台的追求,把育人根植在实践的特质,上演了民办高校发展史上的“新传_hexie_奇”。

该剧通过青春的视角,运用人屏互动、情景表演、多层穿插等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撷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元素,将“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精神实质以艺术表演的形式予以呈现。剧目艺术化地呈现了青年人视野中的历史、理想和未来,展现其锐气与活力及他们秉承的“一带一路”的信念,倡导青年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

为了能给观众展现最佳的舞台效果,将最精彩的演出绽放,大连艺术学院就演出细节问题召开了三次研讨会,精益求精,反复推敲。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是带着惊喜评价这部剧的。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李当岐、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刘星等专家们认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连艺术学院原创出这样一部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艺术表现力较强的大型舞台剧实属不易。剧目为学生们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机会,大艺的实践教学特色十分显著。剧目紧扣时代主题,展现了大艺的政治觉悟、大局意识和高校的社会担当,让人由衷敬佩。

A.打磨文化精品  彰显艺术魅力

厚积而薄发,原创出这样一台大型舞台剧绝非偶然。这是大连艺术学院继“和平三部曲”——《汤若望》《樱之魂》《和平颂》以及五项国家艺术基金立项项目之后,又一次倾情推出的精品力作。

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由大连艺术学院王贤俊董事长担任总策划、总导演、总撰稿;由国家一级作家、学院阮振铭教授及青年教师执笔;作曲家高大林作曲,并由学院的专家和教授牵头,各专业骨干教师参与,以学生为演出主体,是举全院之力倾情打造的一部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多媒体、服装、服饰、人物造型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大型剧目。

《丝路·青春》以“大漠驼铃”的情景表演为开端,叙述了一组大学生跟随老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采风时的故事。回眸历史,在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的铺垫中,观众们跟随青年们一起欣赏了“一带一路”文史色彩浓郁的磅礴画卷。剧目深邃而蕴含文化积淀,唯美而富有青春气息。

“大艺速度”是惊人的,大艺对作品的精雕细琢的精神也令人赞叹。短短数月中,几轮讨论,多次修改,主创团队在文本上一字一句的推敲,音乐上一音一调的修改,表演上一招一式的斟酌,背景上一帧一画的调整。学校所有参与人员日夜兼程创作、排练。

9月20日,该剧在大连首演后,根据国内外业界专家的建议意见,剧目主创团队进一步完善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表现力。学院艺术总监高大林说:“改动是牵一发而动全局,比如我的总谱,大的修改两次,小修改不计其数,改一段,各声部的谱子都要调整,这一调整工作量就大了。剧目在沈阳的演出更为紧凑,更为凝练了。”在作品修改最艰难的时候,王贤俊董事长和所有人员一起全力攻坚。这时,所有大艺人都坚信,《丝路·青春》一定会破茧成蝶,在中外文艺的百花园中飞舞翩跹,更会浴火重生,在历经打磨后不断升华。这就是大艺的凤凰涅槃精神。

B.强调应用育人素质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大艺在建校初期就确立了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王贤俊董事长说:“灯光下、舞台上,是学生实践最好的场地;一生多师、多元化教学、优势相长,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学院主要领导的大部分精力也放在这儿,就是为了让从大艺走出去的学生,都能有更强的就业能力直至创业能力。” 

大艺以“一带一路”的国家重大倡议为深化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突破口,以剧目拉动了学校的育人成果养成。《丝路·青春》台前幕后参与的师生有三千多人,涉及二十多个专业,师生们是真正的受益者。

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以及打造校企合作平台等各方面,大艺以《丝路·青春》等剧目为纽带,多方强化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单位根据剧目制定了教学方案,并综合现阶段专业课程内容,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服装学院的教学课程与项目100%结合。从设计、确认款式、做样衣、定材料直到发放等,学生对服装行业的运作有了清晰认识。除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服装学院师生们还到校企合作单位“永诚制衣服装有限公司”,进行工业电剪裁剪;文化艺术管理学院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解读课搬到交响乐排练厅;传媒学院师生把“长枪短炮”和“新闻眼”带到了彩排现场;艺术设计学院把道具设计的实践技能编到了教材中……

而剧目的“一生多师”教学及专业加技能的交叉实践特色,使学生们大呼过瘾。舞蹈的编创、排练由央视资深编导和学院教师共同完成;播音和表演专业的学生同台表演要分别强化台词和表演的融合能力……

学院还制订实行了激励政策,教师工作量统计有新标准,学生可以实践完成部分选修课学分。很多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业余时间在线学习。

人才培养得怎么样,最好的检验就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大艺有多名学生在央视实习后被留用,有的毕业生在国家级院团里从事本专业,不少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博士。这些,跟他们参与过的实践教学,不能不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C.践行办学理念  燃烧梦想追求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要有梦想,一所高校也要在创办过程中把梦想贯穿始终,每一个个体和集体的梦想,才能汇聚成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王贤俊董事长说:“《丝路·青春》的创作、再创作,每个人都要有付出,要有体验,每个人也都会得到收获。有梦想,方可成才。对于从事艺术教学和实践的师生来说,作品呈现在舞台就是最大的梦想,也会带来极大的空间和创作乐趣。有了创作,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政治引领和担当的服务意识,每个人才会体现出更大人生价值。”

十年打基础,二十年出风采,三十年完成大艺梦。大艺梦是什么? 王贤俊董事长说:“大艺梦是不忘初心,继续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是灯火阑珊处,方显大艺学子身影;在天底下最光辉的地方,都有大艺学子工作和事业拼搏的脚印。《丝路·青春》打造过程也是深化改革的过程,涉及到科研、教学、实践教学、考核管理等多个层面,是提升办学质量的新增长点,更是大艺培养优秀人才的新契机。我们希望能够为青年的发展搭建大舞台,提供大平台,让更多学子成才。”

王贤俊董事长感慨地说:“高校要承担社会责任,弘扬主旋律。剧目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给大艺学子带来思想政治觉悟上的提升,使他们具有大视野、大格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大艺梦,融入到中国梦中的必要过程吧。”

《丝路·青春》在盛京的演出落下帷幕,但未结束,这将又是新的开始。但它将带着大艺不忘的初心,继续前行。大艺将以一个个新的发展目标为引领,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

 

 

《大连晚报》2017年10月26日A15版


附件2:

 

大连艺术学院原创舞台剧《丝路·青春》             在人民大会堂上演

 

新华网沈阳11月27日电(韩群、王莹)能在人民大会堂这座气势宏伟的圣殿展演,是很多演出团体的梦想,年轻的艺术高校——大连艺术学院已经第二次登上这个舞台。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日前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恢弘的气势、美轮美奂的舞台展现,让观看此剧的专家、观众好评不断。

《丝路·青春》是为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讴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与宏伟事业而原创的新作。剧目以交响乐、合唱、独唱、表演、朗诵、音乐剧,以及舞蹈等艺术形态丰富展现。台前千人的演出团队,幕后三千人参与,艺术化地呈现了青年人视野中的历史、理想和未来,倡导青年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

五年间,大连艺术学院已经有四部大型剧目先后在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上演,台前幕后万余名师生参与,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大幅提高。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与科研并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双为”艺术实践教学特色逐渐显现。

“灯光下、舞台上,是学生实践最好的场地;一生多师、多元化教学、优势相长,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大连艺术学院董事长王贤俊说。

《丝路·青春》整个剧目共制作LED特效视频46个,原创道具296件,设计制作演出服装706套……全部由20多个专业的师生独立完成。服装学院把课堂实践制作的演出服拿到校企合作单位,完成了最后的工业电剪裁剪工序;文化艺术管理学院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解读课搬到交响乐排练厅;传媒学院师生把“长枪短炮”和“新闻眼”带到了彩排现场……“作为本科生,有这样的实践机会太难得了。”舞蹈表演专业大四学生柳岳含说。

建校17年来,学校教学、科研、实践教学三驾马车,形成合力,共同拉动育人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教材编写等成果不断涌现,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屡创新高,学生初次就业率突破90%,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迅速在社会上崭露头角的毕业生。

“十年打基础,二十年出风采,三十年实现大艺梦。”王贤俊说,“大连艺术学院要通过剧目的实践,为青年的发展搭建大舞台,提供大平台,使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大连艺术学院要不忘初心,继续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让更多学子成人、成才、成功。”

 


附件3:

 

大连舞台剧《丝路·青春》在人民大会堂上演

从青春视角呈现丝路风貌

文/韩群、臻青

 

11月24日,大连艺术学院原创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这是继大型音画舞蹈交响史诗《和平颂》之后,大连艺术学院的舞台艺术作品第二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当晚,6000多名中外观众观看了演出。

  六个篇章展现丝路艺术风貌

  《丝路·青春》分《薪火相传》《文明瑰宝》《古今求索》《中外荟萃》《丝路青春》《千年之约》六个篇章,该剧讲述了一群大学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艺术采风时所发生的故事。回溯历史,时光流转,以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为引线,现场观众跟随剧中的大学生们一起欣赏了“一带一路”历史文化艺术的磅礴画卷。该剧撷取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元素,融合音乐、舞蹈、朗诵、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古今交织、中外融汇的舞台艺术作品。剧中,《盛唐乐舞》《泰国长甲舞》《孟加拉脚铃舞》《郑和下西洋》等作品精彩纷呈,美轮美奂。

  该剧的上演得到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辽宁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由中友国际艺术交流院、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金普新区党工委、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大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连艺术学院联合主办。《丝路·青春》由大连艺术学院董事长王贤俊担任总策划、总导演、总撰稿,由国家一级作家、大连艺术学院教授阮振铭及青年教师执笔,作曲家高大林领衔作曲,并由学院知名专家和教授牵头,各专业骨干教师参与,上千名学生为演出主体。

  中外专家赞视角独特

  该剧演出结束后,来自北京等地的专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在京围绕《丝路·青春》创排演出展开研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大连艺术学院所秉持的艺术精神与社会责任、文化担当给予了高度评价。大连艺术学院以“一带一路”为题材创作《丝路·青春》,在剧目创作中解放思想,在精品打造中更新观念,以生动活泼的文艺作品为载体,展现“一带一路”历史文化艺术风貌。五年间,大连艺术学院创排的四部大型剧目先后在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台前幕后万余名师生参与创作演出,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

  北京大学教授李建新认为,《丝路·青春》这个中国故事讲得很好;丝路和青春,这两个元素运用得非常好。丝绸之路的发展,伴随着民族、文化、历史的交融,《丝路·青春》这部舞台剧展现了这一主题,突出了这个特点。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最有创造力。从青年人的视角回溯与展望丝路,这是进行“一带一路”文艺创作很好的一个视角。央视资深导演解如光认为,历史和青春的视角是《丝路·青春》的基础,它提供了一个了解丝绸之路的新视角。他认为,该剧还可以继续打磨成为一个艺术精品。

《光明日报》副总编兼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伟说:“观看此剧时,我想到上世纪80年代的剧目《丝路花雨》。”他认为《丝路·青春》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串联,体现出新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文学系教授图卢斯别克·玛拉孜阔夫认为,这场演出专业程度非常高,难以想象这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表演团队演出的剧目。在剧中,他还欣赏到了自己国家的音乐和舞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密玛尔·希南美术大学副校长凯汗·于凯尔说,“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创新之路,《丝路·青春》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辽宁日报》2017年12月01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