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首页 - 媒体报道/REPORT

【中国文化报】创意在城市中闪光—大连艺术学院的城校共生实践

来源: 新闻中心 添加时间: 2025-06-28

  近年来,学校为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实现新突破发挥积极作用,先后与大连市、瓦房店市、鸡西市、驻马店市等城市签订市校协同发展协议。秉承城校共生、共兴、共荣的理念,通过推动多元艺术实践与产教深度融合,持续为区域文化发展注入创新活力,有效赋能城市文化建设。
  6月26日,《中国文化报》科教版以三分之一版面大篇幅刊发题为《创意在城市中闪光—大连艺术学院的城校共生实践》的专题报道,生动展现了学校在艺术教育创新与城市文化共建中的丰硕成果。报道全文如下:微信图片_2025-07-08_081632_675.jpg   眼下的辽宁大连艺术学院校园内,一场为期7天的音乐周正在举办,整个校园都跃动着动人的旋律。
  从经典钢琴曲到诠释红色精神的思政情景舞台剧《信念·青春》,再到流行音乐节上《追梦赤子心》,以及声乐专场《我和我的祖国》,古典与流行交织,传统与创新辉映,大连艺术学院的师生用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诠释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前不久落幕的四季情韵·夏季音乐会上,民族管弦乐团倾情演绎《七彩之和-绿》《丝绸之路》《花好月圆》等曲目,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大连市民吴琦赞叹:“音乐会巧妙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让人领略到传统民乐的非凡魅力。”
  “自2012年起,‘四季情韵’系列音乐会与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学校的品牌,年均演出10余场。”大连艺术学院艺术总监高大林介绍,学校始终坚持为学生搭建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同时秉持城校共生的理念,积极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今年5月举办的大连市第34届赏槐会期间,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历时5天创作的《艺韵槐香·律动滨城》主题艺术作品亮相东港音乐喷泉广场,通过跨媒介艺术创作,将大连的槐花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美学符号,在东港湾畔绘就一幅艺术与城市共生的浪漫图景。在长达400米的槐花迎宾道艺术长廊中,舞蹈专业的师生巧妙融合各民族服饰的创新设计,生动展现了大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开放与包容。
  在“大连礼物”青泥洼桥旗舰店,一组以跨海客轮、俄罗斯风情街、星海广场、泊霞湾灯塔等大连地标为元素设计的主题马克杯、U盘、鼠标垫等文创商品得到不少游客的青睐。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振华介绍,目前学院已有30多种作品入驻“大连礼物”商店,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
  艺术对城市的滋养不仅体现在文创产品上,更深深融入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中。漫步大连街头,处处可见艺术与城市交融的生动场景:天津街上赛博朋克风格十足的裸眼3D视频展现着壮丽的山海风情,201路星光电车穿梭历史街区,宛如流动的彩虹,这些文旅新场景都凝聚着大连艺术学院师生的创意。
  在该校文化科技创意园,2015届毕业生李婧正带领团队进行新的墙绘创作,她的创业之路就始于毕业设计。“看到自己创作的壁画成为城市风景,感到很骄傲,从校园作业到城市艺术品,这种‘作业变作品、作品变商品’的转化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李婧说。目前,她和她的团队已经成为大连最大的墙体彩绘供应商之一。
  除了文旅场景的构建,近年来,大连艺术学院还发挥专业优势,投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中。2020年,学院文物修复中心成功获批辽宁省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具有该资质的高校。
  在修复中心的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小心翼翼为一幅古画作“手术”——去酸、补缺、全色,每个步骤都需要全神贯注。
  “我们修复的不只是物件,更是一段历史。”美术学院副院长李东升介绍,学校与博物馆、文化馆深度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让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走上工作岗位,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专业力量。
  了解到大连工艺美术瑰宝贝雕技艺面临传承人才短缺的困境,大连艺术学院勇担使命,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培养了30多名贝雕工艺师,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注入了活力。截至目前,学校累计获批8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涵盖舞台艺术、美术创作、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
  从实践舞台到城市街巷,从专业课堂到广阔市场,大连艺术学院的学子正以才华服务社会,让创意在城市文化发展中闪光。
  
编辑/杨贤东
审核/杨贤东、田震、金云学
浏览量:22